欢迎访问华夏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香港书号-香港出版社-自费出版-个人出书流程-中华出版社

服务梦想 策划未来 专业出版高端品牌

两大老牌出版机构为您保驾护航,以卓越品质提供出书一站式服务!

服务热线: 185 4893 9756

今天的什么书(今天读过的书都是明天)

人气:发表时间:2025-04-18

就在今晚!新周刊将于武汉揭晓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 榜单和往年一样,这份年度榜单是刀锋图书奖推选委员会和《新周刊》共同推选的推委们是读者也是创作者,书籍与他们的生命有重要的关联他们相信书,也相信书本不应该仅仅是书本,而应该观照现实世界。

晚上19点,我们和所有热爱阅读的人一起,见证这段壮阔而平凡的阅读之旅。作者 | 段志飞、张文曦、方富明编辑 | 钟毅

陈鲁豫媒体人、主持人阅读于我而言,一直都是种陪伴关系,汲取知识和被改造也从来不是我的目的,读书帮我摆脱无聊,从中获得什么纯属“无心插柳”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伸手可及的范围必须有书,这会让我有种奇特的安心感。

2024年,我与李尧老师一同翻译了《替补:哈里王子自传》这本书;还有一本我独立翻译的、关注女性的《年龄是一种感觉》也将要出版做翻译的过程既劳力也劳心,译者作为“最深度的读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难免会被书中巨大的情感笼罩。

到了我这个年龄,依然对人生有很多感触,偶尔会感到无奈,但也坦然接受

《替补:哈里王子自传》[英] 哈里王子 著,李尧、陈鲁豫 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5-1关于过去这一年特别的阅读记忆,是陈冲的《猫鱼》带来的个体生命史和时代记录搅拌在一起,她那样坦诚,文笔那样好我是把这本书带到飞机上看的,尽管它又厚又重,但是它促成了“阅读”这件事本身:我从不认为手机上的即时阅读叫阅读,而认为手里拿着一本书才叫阅读。

翻书的动作独属于阅读,任何时候都没法被重新定义

陈英译者、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担任刀锋图书奖推委这一年,我很幸运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出版的书籍我通常在夜晚阅读,这会带来充盈感,可以平息生活带来的烦躁、虚空2024年我依然把经典作品和新书一起看很多老书值得翻阅,比如中华道家经典名著《化书》《无能子》,像丹药一样安神。

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作家玛吉·希普斯特德的小说《大圆》,它讲了一个开飞机的女人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故事中还有一个女演员,两人的生活、经历缠绕在一起还有一本外国小说是埃尔南·迪亚斯的《信任》,一个故事从几个角度讲好几遍,真相却只有一个,有“元小说”的感觉。

奥地利小说《隐墙》,也令人难忘默音写的《笔的重量》,通过几个女作家的生活和写作,梳理了一条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线索,给我启发很大我也想对意大利女作家做同样的梳理作为一个语言学爱好者,我推荐一本《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

虽然需要改变的是现实,但语言层面的调整和重构,也会破除一些偏见

《语言恶女:女性如何夺回语言》[美] 阿曼达·蒙特尔 著,李辛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4-6过去一年发生的大家都在讨论的事,是AI对创作者、对翻译的影响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里提到了文学作品的实质是“信息之外的东西”。

AI侧重信息的传递,虽然它现在经常连男女也分不清,比如将汉语译为意大利语时,都是默认主语“你”“我”或出现的其他汉语名字为阳性我觉得作为人类译者,就是去表达信息之外的“某种深不可测、神秘、诗意的东西”,这其实牵扯到美学、语体、语用、人类微妙情感等很多问题。

AI的风格目前比较僵硬,缺乏活人写作的呼吸感有一些非专业作家、文坛之外的人的写作也受到关注,比如演员陈冲的《猫鱼》、李颖迪的《逃走的人》,展示出一种去中心倾向趋于“低处”,心态是低沉,而不是激昂,根本上还是一种抵抗。

人在一种情绪过载的状态下,体验过多的无意义时刻,容易感觉到倦怠,出现逃避的心态即使是知识分子,也需要刮骨疗毒的医治,比如《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陈以侃书评人、译者担任刀锋图书奖推委这一年,我遇到了很多好书,它们各有各的出其不意的好其中有不少让我兴高采烈的阅读体验,我也写成了推荐语如果说有一个笼统的负面情绪,那就是我需要让自己不偏不倚地去精读大量的译本和原创文学。

有些像是译者没有读懂原文朦胧硬翻的,还有的本身是中文写作,但作者认定东西就应该写成像是朦胧硬翻出来的我不喜欢这样的写作,也觉得是我们做翻译的既耽误了外国文学,也耽误了中国文学和出版业的朋友交流,反复听到的主题词肯定都是“萧条”“穷苦”“大势已去”,严肃的书完全卖不掉,“出版是为了继续出版”。

我自己还是只能躲进某些陈词滥调中,比如,用“最后剩下的会是真的觉得这件事有意思的人”之类的话来自我安慰前几日才发现,半年前出版的《乔瓦尼的房间》至今还在豆瓣热门图书榜的前列一方面,出版人彭伦老师告诉我,这样的热度其实并没有转化为销量;另一方面,我还是幼稚地相信,一个写作者用很自我、很细腻的方式去描绘一些似乎和你根本不相关的心思,总还是会有一些人需要这样的阅读体验。

《乔瓦尼的房间》[美] 詹姆斯·鲍德温 著,李佳纯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2024-9

刘梦霏“游戏的人”档案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2024年有一些蛮有意思的文化转向在社科方面,一方面,关于倍速时代、技术倦怠和数字倦怠的描写越来越多读者已经有点厌倦了单纯的末日叙事,开始更倾向于带有解决方案的叙事。

另一方面,也能看到Z世代明显产生了需要集体疗愈的需求,各种各样心灵疗愈类的图书变多比起以前呼吁狼性精神的思潮,现在好像有一种新的躺平式的工作伦理在涌现出来在评审图书时,我发现社会的很多焦虑、痛苦和思考其实早就在游戏中有所折射,而且一些共通的解决方案也曾在游戏中出现过。

游戏作为数字社会最值得关注的、最有兼容性的数字媒体,它创造的经济价值和造成的影响,和我们在文化方面对它的无知和浅见相比起来,是不成比例的《黑神话:悟空》无疑是2024年难以逾越的游戏高峰但2024年我最喜欢的游戏反而是一部不太被关注的作品,叫《古龙风云录》。

游戏团队在游戏的文脉上,继承了当年《武林群侠传》高自由度的遗产,同时也根据时代的特点去做了一些新的技术革新在武侠世界里,表面看来市井人民并不重要,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武侠世界的大侠没饭吃、没水喝,谁都活不下去。

宁理演员、译者或许是因为年龄,也或许是天性使然,我对流行文化趋势不甚敏感人类文明数千年间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流行属性,但最终被保存、流传的往往是原始、质朴的东西,也是人类最本真的渴望,是超越文化和种族的文学与影视本质上都是人类对恐惧、感动、饥渴、爱等情感源头的表达。

自电影诞生起,两者便持续互动共生:文学为影视提供想象根基,影视为文学赋予视觉延伸这种共生将伴随人类表达欲望永续存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恰恰印证了创作本质任何创作者都需保有柔软悲悯之心,才能建立与世界的温情连接,我始终相信“艺术是终极关怀”。

常有人问我选剧本的标准,其实就是作为读者或观众时被瞬间击中的触动,可能是一句台词、一个场景、一个角色的微妙举止这种难以言传的共鸣,恰是创作最珍贵的火种

报纸、电影、电视诞生时都曾被视作对传统表达的威胁,但最终都促成了新旧媒介的良性互动如今某些粗糙短视频常遭诟病,可我认为不应因此否定其存在的价值,正如我们不曾因钢笔的出现而恐惧失去颜真卿,亦未因毕加索而否定伦勃朗。

表达形式千变万化,真正重要的是能否触及人心我对短视频虽不甚了解,但我相信包容的力量阅读于我如同呼吸,很难说哪部作品直接影响表演,若真要有,便是所有读过的文字,包括以前读过的《儿童时代》《故事会》《读者文摘》。

我曾看过纪录片《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如果把Eat换成Read,其实阅读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字句早已融进骨血,成为观照世界的眼睛

齐康制片人、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这一年,当“推委”就无法再为“推诿”阅读寻求理由我觉得大众的“阅读”焦点从政治、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转向生活、工作、性别等贴近个体经验的议题,反映出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个体角度、微观层面寻找共鸣,探索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关于影视和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讨论“阅读行为”也是“消费行为”,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供给端和消费端的关系,供给端根据视频内容的消费数据,“投其所好”地设计和制造出新的文学作品(产品),得到消费端的正反馈,就会把这种文学作品的形态固化下来,无所谓好坏,但必然受影响。

“为影视化而写作”是一种必然现象,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正向商业逻辑,但未必会成为潮流,因为文字和影像是两种不同的内容媒介,媒介有本质差别,就会有各自的主流

杨潇记者、作家常有读者问我如何看待当下阅读与写作的困境,这些问题往往彼此勾连比如我推荐的《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提到佛学与进化心理学的结合,其实源于我偶然读过的一本用现代学科研究方法叩问佛教的书——《洞见》,当时觉得多一个视角总是好的,能打开认知、减少偏听。

《洞见》[美] 罗伯特·赖特 著,宋伟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联合读创,2020-8作为记者出身的写作者,我始终关注非虚构写作的公共性若说调查报道与文学创作的融合,我认为核心是“扎实的采访案头工作”与“更好的叙事技术”的结合。

非虚构天然具有社会责任,但这种责任不该被机械地理解另外必须强调的是,真实是非虚构不可妥协的第一原则若标榜非虚构却虚构事实,无异于消费读者的信任至于文本打磨的分寸,有人过度雕琢文字,更有人对“文笔好”的理解过于狭隘,这种拉扯或许正是写作的常态。

当代年轻人用阅读缓解焦虑,我认为很值得鼓励,毕竟开卷有益,少刷手机多读书已是初步胜利若能在书中找到慰藉或答案,则更是意外之喜至于年轻读者与宏大叙事的关系,有人逃离,也有人以更简单的方式拥抱某种意识形态这种分裂让我想起朱学勤先生在《城头变幻二王旗》中的观察。

然而,历史写作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勃兴,恰是对现实的回应至于是否需要跨界、视觉化等新的叙事方式,我认为尝试无妨,但不必将形式创新与内容深度相对立毕竟,能吸引新一代关注历史本身,就已迈出了重要一步

岳雯评论家2024年,我的一个突出体会是,非虚构作品的活力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虚构作品,这反映出人们对越发陌生化、区隔化和不确定的世界有强烈的认知兴趣,以及有理性化地把握世界的愿望榜单上的旅行文学、博物文学及其溢出的影响力就是明证。

文学评论界有一个“为谁而写”的问题。书评家为读者而写,是卷帙浩繁中的引路人。文学评论家为作家而写,他们倾向于与作家作智力与感受力的较量,为未来的读者和作者而写。让青山归于青山,河流归于河流。

当下的文学创作仍然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自先锋文学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以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新的时代条件下道德伦理正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是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变量和参数许多小说关于“善好”“好人”的讨论令人印象深刻。

这也是我持续观察文学现场的一个维度“书读不完了”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宿命。即使有锐不可当的刀锋替我们遴选,我们仍然有漫长的书梯要攀爬。那就读吧,人与书俱老也是一种命运。以读书应万变,以思想开新局。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当下公众对中西方未来的不确定性普遍感到焦虑,其本质是难以把握时代趋势与个人命运的精神困境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虽不会重复却总在押韵,了解过往才能理解当下演化的底层逻辑——这正是历史著作在当下流行的深层动因。

年轻一代常回避中国近现代史,认为这是落后挨打、反复失败的苦史,难以提供正面的情绪价值但快乐使人浅薄,痛苦令人深刻,“失败史观”恰是司马光鉴古察今传统的延续《失败:1891—1900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这类著作承载着反思与担当,为有情怀的读者提供精神锚点,可惜如今此类作品越发稀缺。

学术与通俗未必对立,高手笔下可两全许倬云先生将精深学识化作畅销读物,在B站掀起历史热;马伯庸以小说技法激活尘封史料,皆是“大师写小书”传统的当代回响学者需说人话、接地气,作家应勘史料、寻深度,这是打破雅俗分野的不二法门。

过去史学长期被学院派垄断,充斥着八股腔调,令公众望而却步如今科班出身的青年学者与跨界作家,正重拾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叙事传统他们的作品有血有肉,培育出新世代“史学青年”,拆除人为的学科藩篱五四先贤开创的明澈白话文传统,曾沦陷于学术黑话与琐碎考证,而今在《史记》笔法的复苏中,我欣喜看到胡适、朱自清那代人的文脉正在续接。

文史本为同根生,当故事重新成为历史的载体,思想的火种便有了燎原之力

张向荣文史作家、书评人时代的短暂变动,会促使人们努力抓住某些稳定的、坚固的东西;但如果时代连续多年剧烈变动,人们也许会习惯在变动中生活,转而去顺应这一状态这是我对2024年的感受从文化和出版的角度看,就是读者对未来“新知”的追求似乎弱了,而对当下状况的关注有所增加。

这次的榜单里,非虚构、社科、旅行等多个奖项都在关注我们和他者的当下从我个人的写作来说,文史类非虚构写作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讲知识”和“讲故事”的关系“知识”往往意味着正确、客观、唯一,而“故事”的魅力在于个性、多样性、可能性,这两者对作者来说是矛盾的,但读者要的是兼得。

当然,去处理矛盾的东西、满足读者的期许,正是写作者的不竭动力因为写作,2024年我主要阅读了一些关于魏晋历史和玄学的书籍,其中印象深刻的新书是李磊《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和刘勃《说三分:三国故事的三重叙事》,这两本书都是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我阅读的其他书籍里,印象深刻的书基本上都在此次刀锋的年度榜单上,比如孙立天《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秦晖《秦汉史讲义》、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孟凡礼翻译的《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自由、政治与人性》等,我也很开心看到这几本书入选。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李磊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3

《说三分:三国故事的三重叙事》刘勃 著新星出版社|读库,2024-12

张怡微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壮阔的平凡”这一主题让我想起最近看的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它讲述济州岛海女三代女性的故事,虽未跳出通俗剧框架,却精准捕捉到当代女性的生存褶皱——外婆在海里漂、母亲在地上跑、女儿在天上飞。

这种简明的代际托举,在小红书上引发无数共鸣,有网友说:“外婆送妈妈到上海,妈妈送我到了香港”成为普通人并不容易,需要“壮阔”的爱和艰苦的学习,“平凡”背后也有看不见的挑战那些城乡断裂、阶级隔阂和经济周期,只能自己去消化,而日常生活的细节,恰恰是让孤独者确认“我并不孤单”的价值所在。

比起英雄叙事,体谅与共情才是永恒的安慰剂

关于非虚构写作,我始终认为它是素人书写他者的重要载体但过去这一年的挑战在于:AI正以惊人的速度混淆真实与虚构当技术革命推崇“生成”而非“见证”,事实核查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关键细节是否由机器编造?这或许意味着非虚构将无限逼近虚构,成为某种过渡文类。

如今,注意力成为各行各业争夺的KPI,年轻作者在技术革命与经济周期中孕育的作品,很可能天然携带代际认知鸿沟那些在传统标准下无法被欣赏和识别的作品,反而更贴近时代逻辑但真正的枷锁在于,表达压力已从精神层面渗透到生计层面,名利焦虑正在吞噬创作初心。

新媒体重构阅读场景的代价是思考能力的退化在今年的研究生面试中,我就遇到许多学生用短视频博主的“文本细读”应对提问,乍听头头是道,细究却无原创的文学感受速食阅读正在制造思维捷径,而深度思考本应是困难且有门槛的,需要长期、高度的专注,而非算法投喂的二手结论。

当工具太好用,审慎的辨识力反而成为稀缺品这或许是我们必须承受的时代悖论

赵宏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担任刀锋推委最开心的是,我彻底实现了读书自由,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收到各类图书的时候因为要给读者推荐自己认为值得一读的书目,所以还是觉得责任重大,但也正因为承担了责任,读书时和推荐图书时就会特别注意不要有太多的个人偏好。

但读书又的确带着强烈的个人偏好,所以即使推荐书也仍旧是推荐自己真心喜欢的,而不是自己认为应该读的作为一个法律人,我非常中意文学中的人性表达,文学会让人更深刻地体会人性中各种复杂幽微的面向而且文学和法学的共同目标其实是将目光投射于具体的个人,让个人的尊严浮现于水面。

除此之外,作为女性法律工作者,我还特别关注文学中的女性议题很多女性文学对法律也有推动作用,例如法国女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同意》因为描写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性剥削,对于在法律上如何确定性同意年龄、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也意义重大。

《同意》[法]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著,李溪月 译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23-2从出版和阅读的角度而言,近些年历史学著作似乎越来越跨越学科门槛而赢得大众的普遍关注,在出版的具体门类中也表现强劲典型的例如去年横扫各大阅读榜单的《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等。

这些历史类著作打破了传统的大历史观,也挖掘出历史的更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所有的社科类作品中,历史学著作渐渐成为最有读者群的作品门类,其读者数量甚至超过了传统的文学在AI时代,这个现象还是相当值得玩味的

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我们已经从文字时代不可逆地滑入读图时代,媒介变革必然重塑人类心智结构与其说阅读是抵御公共讨论浅薄化的武器,不如承认阅读本身就是好的,它或许能改善个体精神质地,但不会“有效地”改变公共讨论的“浅薄化”和“情绪化”,更不会逆转时代。

当我们谈论“日常生活的深处”,我始终相信哲学必须与粗糙现实发生摩擦维特根斯坦说得好,“空转的车轮”毫无意义2024年哲学类书籍需求不降反增,未来更是如此,因为面对急速变化和动荡不安的世界,人们的困惑越来越多,哲学的主题——从“我是谁”“人有自由意志吗”到“什么是正义”,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根本处境。

如今,技术发展正在兑现“人类大脑的原则是能不用则不用”AI不会解放人类,反而会放大人的懒惰,就像傻瓜相机让摄影变得便捷却空洞阅读或许能延缓傻瓜化进程,毕竟翻动书页时必须主动思考,与书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互,但若将阅读当成“对抗”技术的工具,这本身已是异化。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美] 埃德蒙·福西特 著,杨涛斌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10我曾推荐《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这本书,作者埃德蒙·福西特并不掩饰自己左翼自由主义者的身份,他既“承认”右翼力量,又表达了对长久忽视这一力量的“困惑”,从而“警示”硬右翼的崛起。

在我看来,这才是审视传统的正确姿态:既不沉溺怀旧,也不粗暴切割当世界在解构与重构中摇晃,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充满张力的对话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文化学者担任刀锋图书奖推委的这一年,与其说是评选,不如说是一场“反向教育”为了推荐一本书,我必须强迫自己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在碎片化时间成为常态的当下,这个“必须读”的身份反而成了我抵抗快节奏生活的有力理由。

它让我在忙碌的夹缝里保留了一块属于阅读的空间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反而活得像被编程的机器,每天被数据、KPI、算法推着走生活变得机械又匆忙,内心被繁杂信息填满,精神世界越发荒芜这时候艺术保留的那一点诗意,就显得格外珍贵。

“诗意”本身变成了一种抵抗,一种珍贵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还有作为人的体会、停顿、观看、感受

2024年,人们看到了AI给文学和艺术带来的冲击在我看来,AI算法的“创造性”不过是基于数据编织的结果,与真正的艺术创作所需的超越模式识别的反逻辑和勇气截然不同以艺术界为例,AI更像策展人,只是对既有作品进行整理与呈现。

但这种情况下,艺术家更应秉持反向思维来面对AI依据数据的创作——越是数据所指向的方向,越要反向创作,以此突破AI带来的模式局限,催生新型艺术范式——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就是以反常规思维打破数据樊篱,承载深厚人文价值的不朽结晶吗?。

(推委姓名按汉语拼音排序)4月18日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将在湖北武汉揭晓年度榜单

 预约线上直播 运营:嘻嘻;排版:张晟钰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总681期《不做二手读者》原标题:《刀锋图书奖推委的2024阅读图景:真正重要的是触及人心》新周刊681期杂志刀锋图书奖专刊已上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返回顶部